陕西社火:延续数千年中国最古老俗
陕西社火:延续数千年 中国最古老俗
社火,作为最古老的风俗,在中国有着数千年的历史。
它产生于原始的宗教信仰,是远古时期巫术和图腾崇拜的产物,是古时候人们用来祭祀拜神进行的宗教活动。
“社”为土地之神,“火”能驱邪避难。
崇拜社神,歌舞祭祀,意在祈求风调雨顺,五谷丰登,国泰民安,万事如意。
社火一词始见于宋代。
《东京梦华录》卷八记载:六月二十四日,欢口二郎神生日,二郎庙前露台上设乐棚,有“社火呈于露台之上”。
在汉魏南北朝、隋唐时期至南宋,皇城的除夕之夜还保留有大傩仪,后逐渐被社火取代而融于社火之中。
可见宋朝的民间社火已是包罗万象,气象万千。
当时的社火由祭祀、巫术、傩仪、百戏、乐舞、参军戏、民间杂耍等组成。
每逢农历正月初一至十五,村社便组织、举办使节庆、迎神赛会,有上竿、跃弄、跳索、相扑、鼓板、小唱、斗鸡、说浑话、杂耍、商谜、合笙、乔筋骨、乔相扑、浪子、杂剧、学像生、倬刀、装鬼、砑鼓、牌棒、道术之类杂戏表演。
社火表演时,脸谱面具,必不可少。
头一天晚上,人们便精心画好各式的脸谱,以便第二天登台演出。
社火脸谱起源,据陕西的民间艺人介绍,周朝时,周武王率兵伐纣,大军行至麒麟山下,被驻守山下的闻太师挡住去路。
姜子牙计上心头,让士兵戴上了神兵天将的面具上阵叫骂,个个威武凶煞,好似天兵下凡。
闻太师不知真假,以为天意,拔寨而逃。
此事传入民间后便产生了画脸谱逐鬼的民间习俗,并逐渐融入到了社火中。
学术界则普遍认为,脸谱的起源是周秦时的傩舞。
傩是一种远古时代的宗教仪式,“傩”本是一种传说中的神鸟,后被人格化,成为一种祭祀表演。
傩舞是周代在傩祭基础上所形成的一种驱鬼逐疫的宗教舞蹈,而“傩”的明显特征,便是戴假面歌舞。
巫师戴着刻有图腾的面具将自己装扮成神,巫师一旦戴上面具,普通人就变成了“神”。
面具在这里起到了人与神的转化作用,是行巫术时必不可少的道具。
这样的习俗在当今社火中尚有遗存。
宝鸡一带的传统社火,在演员“开脸”之前,可以有说有笑,一旦“开脸”之后便不是自己,不能随便说话,这也是原始巫术的遗风吧。
随着社会的发展,远古时代保留下来的社火,融入和赋予了新内容,表现形式也日臻完善,注入了民间传说、戏曲故事和英雄人物等元素。
宝鸡市陈仓区村民表演的芯子社火,在一个平台上固定一根高达2—3米的钢筋
补充资料:
在陕西,社火是指芯子,高跷,竹马,旱船,狮子,龙灯等的统称。
是一种靠扮演,造型,技巧获胜的艺术,它通过各种高难度的动作和严密的构思,让演员扮演历史人物和现代任务,形成一个故事的组合,给人一种高屋建瓴惊险迭出的艺术感染力。
这种来自黄土地与秦腔想结合的艺术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魅力。
社火分大耍和小耍,小耍只出柳木腿和平台子。
大耍除了这些还包括最高级别的芯子和亭子,社火中的精华就是最高难度的芯子,通常是在一个专用的桌子上固定一根指头粗高达2-3米多的钢筋,用彩纸在上面做出如棉花、果树、云朵、老虎、猛兽等等各种造型(造型最高可达4丈之多),然后按其内容将男女儿童(通常年龄4-5岁)装扮成戏剧人物站立顶端,少则一人,多则十于人,或并立,或叠置,横卧,倒立。
惊险怪异不下于杂技。
洛倾颜小宝贝 2016-02-21 13:28:37