祝大家元宵节快乐!
本楼主是陕西人所以以下为大家讲的是
陕西元宵节习
农历正月十五日为元宵节,因为这天的礼俗食品为元宵而得名。
元宵是用糯米粉做成里装糖馅的圆形食品,也叫做“汤圆”,取其团圆和睦之意。
这天的主要活动是观灯,所以也叫做“灯节”。
道教称正月十五为上元,七月十五为中元,十月十五为下元合称“三元”,分属天、地、水三官的诞辰。
上元燃灯的记载很早,远在汉代,就在这天晚上燃灯,以纪念太乙神(北极星君)。
据《僧史》记载,汉明帝从西域引进“腊月赏灯”的习俗,西域腊月晦日,称为大神变,该日烧灯表佛。
此俗引进中国后,逐渐发展为赏灯。
唐代把赏灯的时间正式定为正月十五,据史书记载,睿宗景云二年(711)正月十五日夜里,于安福门外,做了一个20丈高的灯轮,用锦绣加以装饰,挂上5万盏花灯,就像一株巨大的花树。
成千的宫女和长安少妇在灯下唱歌跳舞。
到了唐玄宗时,元宵赏灯更为盛行。
规定元宵节前后三夜驰禁,开市赏灯。
宋代与唐朝相同,曾颁布诏令,把元宵节赏灯作为一项制度定下来。
明太祖建都南京,为了招徕天下富商,放灯十天。
清太宗时,仍然规定元宵三夜,开市赏灯。
到了近代,全国各地赏灯的日期,虽然参差不齐,但赏灯的风俗已经固定化了。
民国以来,元宵节赏灯的时间一般为三天,正月十四日为“试灯”,正月十五日为“闹灯”,正月十六日为“完灯”。
送灯与打灯
从正月初五起,开始送灯活动。
主要是舅父给外甥送灯,俗话说:“外甥打灯笼——照旧”(舅的谐音)。
另外还有干爸给干儿女送灯的。
灯的式样很多,有宫灯、碌碡灯(圆灯)、莲花灯、盆灯、羊灯、鱼灯等,还有各式各样的花鸟灯。
一般送一对灯笼,10根蜡烛,10根麻花,连送12年。
孩子接到灯后,每晚打(挑)灯成群结队地玩耍嬉闹,直到正月十四、十五、十六,这三天的“玩灯”叫做“闹灯”。
或者把正月十四日晚上的打灯叫做“玩灯”。
正月十五日晚上的打灯叫做“闹灯”,正月十六日晚上的打灯叫做“完灯”。
“玩”、“闹”、“完”各有含义,“玩”就是尽情地玩,特别是正月十五这天,燃放鞭炮,敬神祭祖,晚饭后门首挂灯,屋里院内旮旯拐角燃烛照明,给祖先坟墓烧纸送灯。
然后外出看热闹(焰火、狮子、龙灯、猜灯谜等)。
元宵节的特色就是大闹花灯,大闹而特闹之,要闹出一个水平来,看谁的灯笼好,看谁耍灯的技术高,谁就光采!也给娃的舅父脸上增添光彩!到了正月十六日晚上,这是一年灯节最后一个晚上,所以叫做“完灯”。
意思是今年的灯节完了,因此要尽情地玩灯,耍以灯打灯,把灯打碎、烧掉,这样才开心。
因为明年不能打旧灯笼,打旧灯笼,舅父就会害红眼病,这是民间的忌讳,所以把灯笼打完了事,就是“完灯”的含义。
追灯与躲灯
新媳妇过门第一年,娘家要给女家举行盛大的送灯活动,俗称“追灯”。
追灯的隆重规模和灯的质量高低,要视其贫富程度定。
富贵人家送玻璃宫灯一对,有楠木架子水泥磨花的,有珠玉宝石镶边的,也有一般的。
除主灯一对外,还加带一个小花灯,俗称“引灯”,是引导新婚媳妇早生贵子的意思。
婆家接收追灯后,新妇即随娘家人到娘家去“躲灯”(一般正月十四日去十六日归)。
追灯这天,男方家庭要大办酒席,招待来亲。
一般吃两餐,早餐是“四道吃”(喝酒四个菜)臊子面。
午餐的席面更为讲究,常见的有“重八件”(喝酒八个菜,吃饭八个菜)、“十二件子”(喝酒四个菜,吃饭八个菜),“二十四台”(喝酒、吃饭共24个菜)等等,不一而足。
灯展
随着时代的发展,元宵节观灯活动,逾来逾兴旺发达,规模也逾来逾加庞大。
民国以来,全省各地区、各单位都在元宵节前后,举行盛大的花灯展览。
灯的品种花样繁新,古时的花灯只限于油灯、漆灯、蜡烛灯等,那时的“火树银花”也不过只限小手工业罢了。
现在的电子化和机械化,给灯展增加了崭新的内容,如大型的电动灯、机械化的灯充满灯市,所以观灯的活动,规模空前盛大,人数倍增,形成了成千上万的观灯活动。
伴随着灯展,还有猜灯谜、放焰火等活动。
猜灯谜的风俗,古已有之。
古人把这种活动叫做“射虎”。
如今猜灯谜的活动,盛况空前,成百上千的人都参加到这个行列,猜到了当场领奖。
放焰火的风俗,也是自古就有的。
中国最早发明了火药,有了火药就有了焰火业务的发展。正式形成焰火,始于唐代,到了宋时已很盛行。
经过元、明、清的发展,焰火的内容翻新,已经达到了精益完善的程度。
陕西省蒲城县的焰火,驰名中外。
特别是蒲城兴镇的焰火,最有名气。
1987年蒲城的焰火应邀到法国巴黎表演,法国总统密特朗伸出大拇指赞扬说:“伟大的中国民间艺术!”
洛倾颜小宝贝 2016-02-21 13:22:28