生病也是一项罪过,看王夫人、袭人、对黛玉请大夫、吃药的态度
林黛玉出场,曹公便强调她体弱多病,黛玉初入荣国府,贾母便知她有不足之症,问她常服何药。黛玉回答人参养荣丸,贾母道:"正好,我这里正配丸药呢。叫他们多配一料就是了。”
可是这病在亲人眼里是让人怜惜、心疼的,可是在有些人眼里却是麻烦。红楼梦里,黛玉的名字要是和大夫联系在一起,总是会出现一些尴尬场面。
28回,王夫人见了黛玉,因问道:“大姑娘,你吃那鲍太医的药可好些?”
本来这也是舅妈关系外甥女的温情画面,偏偏曹公安排一个“鲍太医”来体现王夫人的慈爱。我们都知道,曹公惯会在姓名上做功夫,医*尤二姐用的就是一个“胡太医”。这个“鲍”字不比“胡”字来的好,书中就有姓“鲍”的。鲍二家的和贾琏偷情,咒凤姐早*,让贾琏提平儿做老婆,好方便他们偷情。而鲍二借自己媳妇发了一笔财,整日和丫鬟、婆子胡闹,帮贾琏出馊主意,以期再发一笔财。从这两人身上也可以看出作者对“鲍”字的厌恶。当然鲍太医后面还出现一次,宝玉一个门外汉见着鲍太医给晴雯开的药方都觉得不妥,于是骂走鲍太医,重新找了王太医。如果作者有意写王夫人对黛玉的关心,用哪个姓不好,非用鲍姓,用一个被宝玉赶走的庸医?
当然,这一段并不算尴尬,接下来才尴尬。
宝玉道:“这些药都是不中用的。太太给我三百六十两银子,我替妹妹配一料丸药,包管一料不完就好了。”王夫人道:“放屁!什么药就这么贵?”
360两很贵吗?很贵啊,对刘姥姥来说。但对贾府真不算什么,戴全一个太监到贾府张口就是1000两,夏太监张口也是200两,不拿大太监比,小太监两次的打赏也不止360两。王夫人真有心关心黛玉身体,也不该是张口就是“什么药就这么贵”。哪怕是关系一般,也会做个表面功夫装模作样问一下药效。
最尬尴的还在后头,王夫人张口就是太贵了,薛蟠却是为了家人“拿了方子去,又寻了二三年,花了有上千的银子”,对比之下黛玉这药就尴尬了。
32回原文:
袭人道:"他可不作呢。饶这么着,老太太还怕他劳碌着了。大夫又说好生静养才好,谁还烦他做? 旧年好一年的工夫,做了个香袋儿,今年半年,还没拿针线呢。"
先有贾母嘱托,再有大夫提醒,就算黛玉真不作针线,谁能说半个不字?难道明明身体虚弱,还要费心神作针线?贾府就缺她几件针线活?
再者,林黛玉就真的不动针线吗?红楼梦18回,25回,28回,29回都出现黛玉的针线活动,或成品,或半成品。而很明显,25回,28回,29回和32回都同属上半年,不知道袭人说黛玉“今年半年,还没拿针线呢”究竟是从哪里得出的结论?而且袭人在怡红院,黛玉在潇湘馆,是袭人时时都在黛玉那里看着,还是说她有天眼通,能在怡红院知道潇湘馆的消息,知道黛玉半年不动针线?
黛玉的针线,宝玉见了,心内觉得“虽尚未完,却十分精巧,费了许多工夫。”宝玉身边就有巧手晴雯,可以把雀金裘补得如同新的。能让宝玉觉得“十分精巧”,那黛玉的针线必是有过人之处。针线活也是项熟能生巧的技术活,总不能说全靠天分吧?
可是饶是如此,袭人仍是觉得黛玉不动针线。
"他可不作呢”、“饶这么着”,“还怕他劳碌着了”、“又说”可见袭人对贾母、大夫吩咐黛玉静养不以为然,“旧年好一年的工夫,做了个香袋儿,今年半年,还没拿针线呢。”可以说袭人对黛玉的病是不以为意的,但是因此耽误了针线活就是黛玉的不对了。
此时黛玉正在外面听着,幸好听到了宝玉的知己论,不然单听到湘云和袭人的这番对话不知心里是什么感受?
陪畩闹★
玄霄
2018-07-30 14:36:57