(0)

论坛 >来碗心灵鸡汤补补>小米的成功之道

小米的成功之道

如果说国内所有创业团队打回原点重头再来一遍,我敢说,老马小马不一定能重新跑出来,但雷军和小米,是最有把握再成功一次的。

总有人说小米的成功是借了风口,靠运气靠巧劲,我觉得恰好相反,小米是中国创业公司里面,最没有巧劲,最实打实打硬仗打出来的。没有一点侥幸,反倒是其他巨头,事后回去看总能找到一些命运般的巧合。



比如马云先做黄页,这叫实力,当年他去过国外有这个眼光

然后做淘宝,这叫顺势,他是浙江人深懂江浙小商贩的潜力,时代也响应了他

但之后莫中支付宝,这可就叫运气了,为什么呢?当年淘宝做支付,一开始是直接找银行的,银行要是答应也没支付宝什么事了,万万没想到银行大爷嫌钱少事多不干,于是只有自己做支付宝,这一下就押中了彩票,后来的蚂蚁金服,大数据什么的,缺少了交易这一个闭环都干不成。

而且蔡崇信这样的人才,放着华尔街高管不做,领500块工资也要加入马云,还带来了孙正义的投资,怎么看都是一个偶然性因素,如果当时两人没有相遇,或者蔡没有时间听马那一段鸡汤,说不定这事就成不了了。



小马更夸张,QQ抄的以色列公司软件,但盈利方式没有的。只亏不进,自己都急的焦头烂额想出手,只是全国投资方都不愿接盘,只有南非的公司负责人特实在,跑去好多网吧调研,发现所有电脑都按照了QQ,那这家公司肯定有前途。

这个思路吧,今天看来不能说错。。。但放在当年,也算是一个很冒险的举动了。

之后**尝试了很多盈利模式,什么付费注册~什么卖会员,什么卖QQ秀。

恩,没错,很长一段时间内,QQ秀是**主要收入来源。

直到有一天摸到游戏,猛然发现原来社交+游戏是无敌组合,遂无敌于天下。

但你要问当年小马哥接下来怎么办,我觉得那位年轻人十有八九,也是想不出什么好办法来的。



这两位,都有点个人努力+历史进程的味道。



而雷军和小米,是不一样的。

当年雷军在金山,扛着wps的民族大旗和微软office战天斗地十几年,还是没什么起色,最后靠着游戏完成上市,于是雷军留下了那句名言“不要以战术的勤奋去掩盖战略的懒惰”。连后来他自己创立的投资公司取名都就叫“顺为”,寓意顺势而为。

许多人把此视为反面教材,但我觉得,WPS和微软打了十几年,代表着金山团队技术背景很深厚且拥有很强的销售商业化能力,否则也拖不了这么久的消耗战。



之后雷军做小米的时候,思路完全是很清晰的,当时苹果三星驰骋国内市场,世人皆曰不可以为之敌也。但雷军发现,国内经过多年制造业发展,已经建立了非常完善的产业链,能够凑够一台手机的所有零部件。

那么只要搞出一套不错的操作系统,加上国内生产的价格优势,就能够占到成本优势。

这个思路今天看来很简单,但当年一票国产手机人却都还想着怎么差异化拼营销搞品牌。从没想过这个思路。于是最终价格低廉,性价比爆炸的小米手机横空出世横扫市场。

产品有竞争力,自然就能建立起品牌区分度。



到了今天,堆硬件报参数比性价比已经成为了国产手机行业的看家本领,并且靠着这个优良传统反攻海外市场,在印度和非洲大杀四方。



之后做小米生态各种电子产品也是一样的,许多人表示小米怎么杂货店一样什么都卖的,但稍微深入了解一点的人就能知道,中国制造业究竟有多厉害,许多国外的创业模式,就是自己设计好产品,然后找中国工厂生产。中国缺的其实是高端设计和营销部分,基础部分是全方位碾压的。



当年许多人去**流行带电饭煲各种电器,换成今天已经统一变成带美妆产品了,因为电子产品还说不定是哪里生产的呢。所以小米只要整合好产业链,做好品控,旗下电子产品就能顺带打下市场。并且是能打下海外市场。如今大量的小米电视开始返销东南亚,就是这个现象的开始。



小米的思路一直很清晰,利用中国的世界第一工业国产业优势,补上营销品牌和品控,就能把自己的发展和国家的崛起绑定在一起。

有能力,条件又齐全,思路还清晰,小米的崛起完全是按部就班的一个案例,只是看过程中执行速度如何,和那些有枣没枣打三竿,怎么赢利都没想好的创业公司们,可是完全不同的。

. 。   ゛ʚ.末日缘 萘何๓ 2018-05-03 09:47:01

分享.收藏.复制本帖链接.举报该帖.分享帖子链接

论坛 >来碗心灵鸡汤补补
. 回顶部